讲真,当汤姆·福特在决胜局里,鬼使神差地打丢那颗几乎是超分点的粉球时,他脸上那个表情,比我今年看过的任何一部悬疑片都精彩。
那是一种混合了震惊、懊悔、以及“我是不是活在梦里”的极致扭曲。
我敢打赌,那一秒钟,全世界的斯诺克球迷,不管是不是周跃龙的粉丝,脑子里都只剩下一串问号。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比赛打到2-4,福特手握两个赛点的时候,我其实已经默默关小了直播音量,准备去厨房摸包泡面了。
倒不是不爱国,实在是这剧本太熟悉了。
咱们的球员,天赋拉满,手感来了神仙都挡不住,可一到这种被人拿枪顶着脑门的关键局,就总容易自己先把弹匣给卸了。
这毛病,从丁俊晖那会儿就没断过根。
那时候的周跃龙,坐在椅子上,镜头怼着脸拍,那张脸上平静得像一口古井。
你看不出他想赢,也看不出他怕输,整个人像进入了一种“贤者时间”,仿佛眼前这张价值几万英镑的球台,还不如他家楼下那盘没下完的象棋来得重要。
这要是搁在几年前,你信吗?
我反正是打死都不信。
那时候的周跃龙,外号“挥拳哥”,一身的才华和一身的火气,简直不成正比。
就因为一次关键失误,气得当场表演了一套无实物拳击,结果呢?
心态崩了,比赛也直接送了。
那一拳,是少年心气的宣泄,也是此后好几年都撕不掉的一张“心态不稳”的狗皮膏药。
从此,他好像就被装进了一个套子里,大家一提到他,总绕不开那次冲动的惩罚。
可人呐,总不能在同一个坑里摔一辈子。
这些年的周跃龙,像是被生活这把锉刀反复打磨,棱角没了,人也沉下来了。
他开始蓄起胡子,眼神里少了些锐气,多了些琢磨不透的东西。
但他到底是真的脱胎换骨,还是只是把那股火气从明火变成了闷烧的炭,谁也说不准。
直到今晚,汤姆·福特亲自给他搭了个舞台,让他演了这么一出“王者归来”,或者说是“心魔驱散”的大戏。
当福特开始莫名其妙地失误时,我才反应过来:周跃龙压根就没想着用华丽的进攻去逆转,他用的是最诛心的一招——“比烂”。
他就用那种近乎“摆烂”的平静,硬生生把所有的压力、所有的镜头、所有的观众期待,一股脑儿全甩给了遥遥领先的福特。
福特这位在巡回赛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油条,愣是被这种诡异的气氛给整不会了,出杆越来越犹豫,失误越来越低级,整个人从猎人变成了猎物。
决胜局,福特上手拿到53分,台面只剩67分。
这球,怎么看都是“凉了”。
可周跃龙站起来了,他没有像困兽一样去做无谓的挣扎,而是像个最精明的数学家,开始在这张绿色的台布上,布置一道无解的题。
一杆斯诺克,两杆斯诺克……福特被他折磨得几乎要当场崩溃。
最后那杆单杆77分清台逆转,整个过程,周跃龙的脸上依旧毫无波澜。
直到最后一颗黑球落袋,他才终于,只是非常轻微地,挥了一下拳头。
就那一下,我知道,那个曾经的“挥拳哥”,彻底被埋葬在了贝尔法斯特的这个夜晚。
所以,别再扯什么“幸运之星”了,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从天而降的运气?
所谓的幸运,不过是一个人把自己逼到绝境之后,命运给他开的一扇小窗户罢了。
这场胜利,不是神仙显灵,而是周跃龙用过去无数次失败的学费,给自己换来的一张毕业证书。
他赢的不是汤姆·福特,他赢的是那个曾经一冲动就把全世界都推开的自己。
这事儿,可比拿个什么公开赛的冠军,要带劲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