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年前35%
筛选的条件是:
基金类型= 股票型
二季度权益资产权重大于等于20%
时间范围从2021年开始,覆盖22,23,24,25,一共5年
在每一年,基金的收益率排名都在前35%
之所以有了1这个条件,还要补充2,是因为我用的这个lese数据库,会把很多定期存单也分类到“股票型”里面来,不得已而为之。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结果:
华商元亨灵活配置混合以5年累计收益率近200%位居第一,其次是王平的招商量化精选和华商双翼平衡。前3里面有2个是华商基金的产品,还都是胡中原一个人管理的。
02
胡中原
先看胡中原的2个产品
华商元亨是灵活配置产品,2017,2020,2021,2022年,债券仓位都一度超过50%,2022年Q3债券最高达到过72.68%的仓位,胡中原是股债双栖的高手,该产品净值曲线非常漂亮:
去年3季度开始,权益仓位从前面的30%~60%提高到80%;去年4季度和今年1,2季度,权益仓位提升到90%以上,净值也飙升,YTD84.8%的收益率击败很多产品。但是2025年权益仓位上来后,最大回撤-27.9%,比之前也几乎翻了一倍。更可贵的是,在这连续的5年间,每年都是正收益。
华商双翼平衡是个偏债的产品,股票仓位长期保持在40%左右,但实际上,它的股票仓位长时间比灵活配置型的华商元亨要高,华商元亨在23年之前,股票仓位多数在30%以下。
所以它的净值波动,比华商元亨还要大一些,但由于股票仓位没有提高到80%以上,总体收益反而不如华商元亨。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伏,也是从这两个产品的对比上,我对“风险与收益的辩证关系” 以及择时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知:债券仓位的高低并非净值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对市场趋势的精准研判与及时的择时操作,才是放大收益的核心催化剂。
03
王平的招商量化精选
量化基金很多,比如马芳的:
上图能看到,在2024年,她的产品集体拉胯,收益排名掉到了45%~81%的身位。虽然这些肯定不是同一个策略,但一定是某个共同因子失效了导致产品表现都不佳。但在2025年,没有出现一起拉胯的情况,也许她的投资框架又有了新的进化。
再比如盛丰衍的:
这位明星基金经理,24和25年的基金收益率都一般。他的几个指增产品中,芯片指数增强是今年YTD最高的,但也就49.4%,比不上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的52%和鹏华芯片产业混合发起式A的63%,和半导体芯片ETF差不多打个平手,
收益也不算亮眼。
王平除了招商量化精选外,
去年还发了一个新的成长量化选股基金,没细看差别,但是也不错。量化天然分散持仓,跑不过今年一些极致赛道风格的产品,但是长期持有的体验还是不错的。
04
总结
其他几款五年累计收益没到 90% 的产品,就不逐一看了。
说到底,这五年能始终扎在股票型基金前 35% 的产品,靠的都是五年稳稳在线的业绩,尤其是头部那几只,参考价值特别足。胡中原管的两只华商基金,简直是 “股债操作教科书”—— 华商元亨靠着灵活调仓,从之前 30%-60% 的权益仓位慢慢提到 90% 以上,拿下近 200% 的累计收益,关键还五年每年都有正收益,把股债双栖的优势发挥得很透;华商双翼平衡虽然偏债属性更强,但和元亨的仓位对比下来,也印证了那句话:债券仓位不是净值稳不稳的唯一关键,能看准市场、及时择时,才是放大收益的核心。
王平的招商量化精选,还有去年新出的成长量化产品,在量化赛道里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对比来看,马芳的产品去年有过阶段性 “水土不服”,盛丰衍的指数增强今年表现也偏平淡,而王平的产品靠分散持仓,既让长期持有体验更舒服,也显出了量化策略在稳健上的优势。
至于那些收益没到 90% 的产品,虽然没追上头部,但也反过来衬出:能做到策略贴合市场、控得住风险、长期业绩能稳住的头部基金有多难得,也给想拿长期收益的朋友指了个清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