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我国唯一现存的人民公社,记录工分和分配口粮,人均收入超五千

点击次数:82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10-25 20:43:32
大家都说人民公社已经成了过去,但有个地方偏偏不走寻常路,七十年一直没变。奇怪的是,这地方并没有贫穷,反倒人均收入超过五千块,景区、奶牛场、出口果园啥都有。 到底是留存的老传统,还是新式的样板示范?这条始终没变的路,为啥能走出与众不同的成绩?

大家都说人民公社已经成了过去,但有个地方偏偏不走寻常路,七十年一直没变。奇怪的是,这地方并没有贫穷,反倒人均收入超过五千块,景区、奶牛场、出口果园啥都有。

到底是留存的老传统,还是新式的样板示范?这条始终没变的路,为啥能走出与众不同的成绩?

“记工分还真能挣大钱?”——走进公社里的新算盘

河北周家庄乡,听了都得竖起耳朵。这地方可不是个历史展馆,而是个天天算工分、分口粮、搞三产的大集体,无时无刻不在忙活。

这事儿得从最开始讲起。1953年,周家庄就开始搞集体经济,折腾了七十多年了。搞到现在,依然是全国唯一一个实行统一核算的人民公社体制的乡镇。

制度还没变,可算盘越打越灵,搞出了现代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旅游这三条路子,全乡的年收入都不比城里小镇差。

一听到“记工分”,脑袋里就会浮现“多干和少干一样”的想法吧?其实,人家不是走过场。每个劳力都实行“定额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多劳多得,干不好就得“重头再来”。

具体的活怎么安排?就靠“生产队三包一奖”这个制度来衡量啦。种地、养牛、建厂、搞旅游,大家都有事做,账也都算得明明白白。

别小看这账目。在农业上,整个乡一口气搞了4000亩红地球葡萄、2000亩鸭梨园、1000亩苗木园,还有1200头奶牛牧场。这可不是简单的种地,是真正的专业化种植加上订单农业。

最厉害的得说水利了吧。100多口机电井全都接通地下水渠,滴水不漏,省电又高效。到2015年,农林牧的总产值涨到1.11亿元,靠的就是规模化经营加上科学管理。

再而言收入,老百姓不用领工资,领“工分”,年底统一发放分红和福利,一起到账,讲究按劳分配,人人都差不多,人均年收入超过五千元,还有12项福利保障:从幼儿园到养老院,样样都包到。

曾经靠“分口粮”起步的乡镇,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农业观光3A景区”呢?从2007年起头,他们就在第九生产大队建立了个生态农业园,种的全是游客能摘、能玩、能看的“红色农业”。

2010年以后,这个地方越变越漂亮,开始做电商,建立了冷链系统,还被评为河北四星级农业园和国家3A级景区,每年吸引超过50万游客,旅游收入也突破了2000万元大关。

你以为这就叫高潮?也未必,真正的亮点在于这可不是靠村民们各自想办法,而是“农工商合作社”搞统一核算、统一经营、统一分红,从制度安排到市场对接,全都串得紧紧的,一环扣一环,紧密无缝。

看到全国的乡村都在转型市场、走个体路线,唯有周家庄坚持集体运作、统一分配,偏偏还能带动第三产业、赚得盆满钵满。这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不算落后,反倒是一种别样的现代方式。

“别人生孩子,他管吃奶”——七十年不散的集体怎么活下来的?

全国早就放弃人民公社了,为啥偏偏他一个还没撤,生活反倒越过越顺?这可不能简单说成“拖后腿”,实际上是“走出新路”。

1953年成立了集体,到了1982年社会保障开始推进,2007年建起了旅游园区,2015年产业总产值突破了亿,周家庄每个阶段都没有掉队,主要靠的就是制度灵活,说白了就是管理环环相扣,闭环操作。

在这块地方,组织上省了“村委会”,把党支部直接挂在生产队上。每个大队就像个“公司分部”,都由书记带队,干活、算账、分配、检查这些事儿都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干部怎么挑?村民民主投票,再加上层层把关,奖惩都很明了,懒得干的马上就换人。

有人说这样的做法一不留神就容易养出懒汉,但人家制度一抓得紧。推行“岗位责任制加定额考核”,干活多挣得多,绝不搞平均主义。谁混日子,年底分红少了,村口脸也挂不住。

这套制度要硬刚硬,靠的就是基层班子够强硬。干部的考核分成“组织能力、执行水平和廉洁程度”三项,乡党委每年都来督查,围绕“三包一奖”责任制,追责追得紧,连阀门厂的车间主任也得交年终的述职报告。

归根到底,制度没啥变化,主要是管理变得更讲究了。过去大家吃“大锅饭”,现如今改成“统一核算加上专业承包”,用的还是集体算盘,走的也是市场化的路子。

干部、农户、企业之间的账怎么划分?农工商合作社早就定下了方案,生产大队负责落实,到了年底就搞“三算账”:一是算产出,二是算成本,三是算工分。有章可循,谁也不敢随意动歪脑筋。

福利怎么来的?不是靠财政拨款,而是靠自己挣的钱养自己。从1982年起,搞起了养老、教育、医疗等12项集体保障,工资没涨,福利也没掉。看病去卫生院,孩子上村里的学校,老人养老不用掏钱,一站式服务,既省心又放心。

换句话讲,别人家生孩子,父母出奶粉钱;周家庄生孩子,队里出了奶粉款。这不叫‘落后’,叫‘公社有责任心’。

人变少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别太着急,咱村里有个劳务登记制度,出去干活,回来还能算工分,年底还照样分红。实在干不了的,村里会兜底,分口粮、享红利,养老院的事都包了。

“全国都拆棚,他搭台子”——这制度还能走多远?

问题来了,全国都在推进市场经济,热火朝天的氛围里,这样一个“记工分、分口粮”的地方,到底合法吗?是不是“改革漏网之鱼”?

得说到重点了:这地方一直没有离开政策,也没有偏离市场。制度上它叫人民公社,运营商却是“村集体企业+股份承包+统一核算”,合法合规,没出现一分钱跑偏的情况。

你瞧他们搞工业的那一套: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响应国家“去产能”的号召,主动关掉了那些污染大的伐木场啥的,留下来的阀门厂、印刷厂、建筑公司,全都转变成集体控股企业,由农工商合作社统一承包管理,产权十分明确,制度也很透明。

企业要想进村,得设一些门槛:只允许没有污染的企业入驻,合同签得统一,租金也明明白白算清楚,厂房和设备都可以流转,所有的收益都纳入集体账本,每年还得向村民公示一番。

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有点“脱离市场”的味道?其实恰恰相反,人家走的可是“深度介入”的路线。每家企业都签了合作协议,干得好得多拿奖励,出点差错就得走人。别说厂长,连生产队长年终评估不过关,估计也得辞职。

再看看电商怎么操作的,人家不仅卖葡萄、梨子,还配套搞包装、冷链配送和电商客服,整出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品牌统一,销售有统一,分账也归得明明白白,农村老百姓的劳动价值也能按小时算清楚。

就是说,这其实就是“集体的外在形式,市场的内在本质”。制度方面是“人民公社”,而实际操作方式则是“现代企业”。

这块儿是确保合规运转的地方治理框架。党建引领经济发展,集体负责分配,市场追求效率,三者紧密相扣,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