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印度执法机构以"非法汇款"为由冻结小米48亿资金,高管连夜飞往新德里谈判,最终被迫改组董事会引入印度股东,才勉强保住市场份额。类似剧情不断重演:富士康195亿美元半导体工厂项目胎死腹中,纬创因利润过低黯然退场,沃尔玛3亿美元电子产品在港口因许可证新政差点"入狱"。
特斯拉高调登陆孟买开设展厅,信实集团联手谷歌、Meta筹建全球最大AI数据中心,印度政府豪掷250亿卢比扶持稀土产业。 更魔幻的是,2024年外资撤离规模创下16万亿卢比纪录,同期新投资却逆势增长13.6%。
印度市场如同一个矛盾体:政策镰刀高悬,但14亿人口的金矿太诱人。 全国47%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每天诞生8.6万名新生儿,远超中国的4.94万。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1年印度中产及以上家庭将占总数一半,消费市场将翻倍扩张。
小米用"本土化生产"策略吃下印度30%智能手机份额,上汽浦那工厂顶着80%零件进口依赖率,硬是把"印度制造"汽车开进东南亚。政策反复无常,企业被迫练就"金钟罩"。 2023年8月,印度贸工部突袭宣布对所有进口笔记本电脑实施许可证管制,三天后财政部紧急叫停,但戴尔已取消分销中心扩建计划。
莫迪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更成笑话:四年间750家签约企业中仅150家真正启动项目,补贴到账率不足10%。 班加罗尔汽车零件厂经理指着2米高的申请文件苦笑:"我们不是在办厂,是在荒野求生。 "
跨境电商Shein被禁三年后,借信实集团马甲重返印度,门店内90%时装仍产自广东;号称"国产"的塔塔电动SUV,70%电池模组贴着宁德时代标签;日本电子厂主管指着窗外暴雨抱怨:"上周断电22次,备用发电机烧了3台,但流水线不能停——东京总部等着这批货交订单"。
在印企业财报常显示"持平",利润早通过技术转让费、专利费回流本国。 核心零部件坚持进口,本地只生产低端配件,既满足"印度制造"政策要求,又掌控供应链命脉。 印度财政部闭门坦承:"未来五年87%电子元件无法国产替代。
"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10年18.3%降至2023年14.3%,距离莫迪25%目标越来越远。基础设施短板让成本暴涨20%。当卡车从孟买港到德里需要48小时,同样时间中国货车已往返京沪两次;当特伦甘纳邦化工厂爆炸后消防车因占道延误40分钟,整片工业区化为焦土;当物流成本占GDP高达14%(中国仅5%),企业只能咬牙吞下。
印度半导体市场预计从2024年520亿增至2030年1034亿美元,尽管当前自给率不足1%。 信实集团在古吉拉特邦押注200-300亿美元建AI数据中心,瞄准的是2047年印度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赌注。孟买街头特斯拉展厅光鲜亮丽,金奈港堆积的集装箱上,"Made in China"标签与"Made in India"包装盒相映成趣。 西门子交通因本地化比例争议搁浅,俄罗斯TMH合资项目延期亏损7.6亿卢比,印度稀土公司仍坚持从喀拉拉邦海滩的沙子中提取稀土——这些矛盾场景构成当代印度最真实的商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