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广东省寻一座曾经辉煌、未来可期的城市代言,那中山市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选项。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产业资源,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度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标杆。然而,这只“小虎”如今似乎略显疲态。经济排名逐渐落后、城市影响力不如以往,但中山并未沉寂,反而在酝酿一场新的突破。
提到中山,最绕不过去的是它特殊的身份:中国唯一一座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市。孙中山先生,这位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为中山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也让它成为一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独特城市。然而,光环虽耀眼,但回到当下,中山面临的却是与时代赛跑的现实图景。只靠历史无法推动经济跃升,唯有与时俱进大步向前,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再次与那些“明星城市”比肩。
从过去的辉煌到现在的相对沉寂,中山的轨迹更像是一位曾经高歌猛进的“中年选手”,在时代风口退去后,显现出了些许“后劲不足”的问题。80年代的广东四小虎,中山风光无限,而后深圳、东莞、佛山等邻居迅猛发展,将“四小虎”中的“虎”字再加粗了一层。然而,中山却似乎掉了链子,一步步滑落到“跟跑者”的位置,甚至被人戏称为“珠三角的背景板”。但说中山已经失去机会,未免太早。深中通道的落地,有望让这座城市重新进入赛道。
深中通道,这条堪称“世纪工程”的交通枢纽,不仅仅是一座桥或一条隧道,更是深圳与中山产业协同的催化剂。24公里的桥岛隧道集群设计背后,藏着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握手达成共识”的未来。深圳“一线城市”的辐射能力无需赘述,作为华南经济引擎,它的每一次经济升级都会带动周边的产业链振动。中山的机会来了——过去,深圳制造业外溢的第一选择是东莞和惠州,但深中通道的开通,打开了中山从“备胎”变“主力”的通路。进入“深中一体化”的局,或许会成为中山重现辉煌的关键节点。
中山不仅有区位优势,还有厚实的产业基础。作为“中国灯饰之都”,中山制造业规模庞大,电子信息、五金制品等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占有重要位置。而近年来新兴产业的崛起,如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对比深圳摊大饼式的城市格局和东莞土地成本的持续走高,中山无论是货物吞吐能力,还是工业用地资源,显然还有充足的腾挪空间。因此,对于一些想“跳出深圳”的企业来说,中山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性价比投资”。
经济之外,城市环境和教育也为中山加分不少。宜人的环境、完善的教育体系,让中山呈现出一种“舒适圈中的潜力股”魅力。这里既没有北上广那种“一线城市打拼的内卷感”,又拥有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资源,适合追求平衡的家庭安家落户。而在职业教育上,中山的成绩尤为亮眼,无论是早期建立的职业教育园区,还是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都为城市产业升级持续输送了优质的人才。
不过,抚今追昔,中山要想完成从“小虎”到“大咖”的跳跃,还得跨过几道难关:一是如何在城市品牌塑造上做出明显区隔,避免永远活在深圳等邻居的影子中;二是要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让中山制造成为中山“智造”;三是如何在抢抓深中通道所带来的产业红利时,找到与深圳协同共赢的方式,而不是一味低成本竞争。
当下的中山,像极了一个心怀梦想的中年人——既背负过往的荣光,也面对着现实的挑战。但这个中年人身后却站着深厚的历史与丰饶的土地赋予的资源。这座“伟人故里”能否重新燃起雄心,将过去的“小虎”传说变为“湾区巨龙”?中山人自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毕竟,要想成为“虎改龙”,光靠外部机遇远远不够,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主动发力和坚决转型。
对于中山而言,深中通道寄托的是一场改变命运的机遇,而市民和企业的参与决定了这场机会能否真正转化为发展的现实。那么,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曾经的广东“四小虎”,又有多少决心和底气,狮子般地重新咆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