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东欧和地中海接连冒出新动静。12日清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核电站传出无人机袭击;随后一天,俄军通报击落乌克兰一架苏-27;9日至12日,北约在土耳其安塔利亚湾搞电子战军演。俄方同日表示,和谈“暂停”。美国的声音很轻。
先看核电站。俄罗斯能源部和地方官员说,9月12日清晨多架无人机逼近斯摩棱斯克核电站,碎片震碎了几扇窗,设施有轻微受损。俄方强调没有核泄漏,监测数值正常。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关注到这个情况,然后重申核设施必须远离战火。
乌克兰方面对这起袭击没公开认领,也没否认。这种“既不认也不否”的做法,这一年多来已经见过多回。外界看得出,双方都在拿信息做加法和减法,目的就是影响对方心理。
这不是第一次有核电站遭殃。8月24日,库尔斯克核电站附近也有无人机残骸掉落,砸到变压器,现场一度有起火风险,3号机组降到半功率运行。后来辐射水平被通报为正常,但管理方临时拉高了警戒。
再往前,今年2月,切尔诺贝利禁区附近传出爆炸和无人机活动的报告,俄乌互相指责。国际原子能机构当时表示未见泄漏迹象,但要求双方克制。这些记录放在一起,就能看出一个危险的链条在延伸。
为什么乌克兰敢盯上核电站?从近处是打俄罗斯后方电力,给前线制造麻烦。从更大的下棋角度,也是在把风险推给欧洲,让西方更深介入。这是一种押注,押的是对方压力,也押的是自己底气。
俄罗斯这边火气直线上来。库尔斯克州代理州长把类似袭击定性为“严重战争罪行”,说这是踩红线。因为这个,俄方在舆论和军事上都有加码的理由。对外释放的信号就是:谁还敢碰核设施,后果更重。
接着看空中。9月13日,俄罗斯国防部称击落一架乌克兰苏-27。乌克兰空军证实损失,并公布殉职飞行员为博罗维克少校。坠机撞上一栋民宅,引发大火,所幸未造成平民伤亡。这类事故,对社会情绪冲击很直观。
苏-27是乌军现役可用的中型战斗机之一,能飞、会打的老飞行员更稀缺。培养一个这样的飞行员要时间要钱。这不是一架机的事,也是队伍里的一个“洞”。同样,补起来很难,走一步看一步更难。
俄军那几天还通报拦截、击落上百架乌方无人机和火箭。乌方也在用无人机袭击俄境内炼油厂、弹药库和港口。结果就是,空中这条线变成日常消耗,谁都在顶格上量,谁也不肯先退。
空中掰手腕拉到这种强度,拼的不只是装备库存,还有人手、维护、训练节奏,甚至休整时间。谁的电网更稳、雷达更灵,谁就能多占一点便宜。这是看不见的较劲,但每天都在发生。
再把目光挪到海上。9月9日至12日,北约在东地中海安塔利亚湾组织一场多国海上演练。参与方包括土耳其、英国等,科目主打电子干扰、导弹防御。北约对外说是年度计划内项目,但这个时点,不可能不被外界联想。
安塔利亚湾离俄罗斯在叙利亚的驻点不算远。多名军事观察人士指出,这类演练像是在测协同:谁干扰,谁抗干扰,谁拦截,谁补位;还可能演练封锁通道、切断通信。放在现在这个节点,就是给俄罗斯也是在给东欧盟友打气。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对波兰之前通报的“乌克兰无人机误入”,美国表态很克制,用词偏缓。还有,在乌军能否用西方武器打俄本土上,美欧不一致:美国设限,法国表态更松,意大利反对。北约内部要统一口径,显然不容易。
为什么美国收着?一边是国内大选和财政压力,一边是不想直接和俄罗斯硬碰硬。话少一点,动作慢一点,就成了眼下的选择。同样,这种沉默不代表没想法,更多是权衡的结果。
回到前面那句“和谈暂停”。俄方把门先关上了,西方的口径也在摇摆。核设施挨打,空战加剧,北约练兵,这几件事叠在一起,让风险往外扩。如果再出一次大的事故,后果会很重,影响会拖很久。
现场是什么样?在斯摩棱斯克核电站外,工人抬着玻璃进场,更换被震碎的窗,黄色警戒带在风里一条条拉开,门口的辐射仪在滴答作响,武装警卫来回巡逻。下一个七天里,谁会先把电话打出去,把火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