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个能把探测器送上火星,手握全球顶尖科技的超级大国,居然连一部“美国制造”的智能手机都拿不出来。听着像个笑话,但数据不会骗人,冰冷得像一记耳光。
今年二季度的美国手机市场报告,简直就是在打美国的脸。印度制造的手机份额,一口气冲到了44%;中国制造占了25%;而美国本土制造呢?一个大写的零蛋。
整整16年了,从奥巴马高喊“制造业回家”,到特朗普再度挥舞关税大棒,白宫的主人换了又换,可美国的制造业舞台上,依旧是冷冷清清,连个响儿都听不见。那个曾经用流水线定义了现代世界的美国,到底怎么了?
那段遍地黄金的日子
时间要是倒退回上世纪中叶,那可是美国制造业最风光的年代。底特律的汽车厂里,生产线转得飞起,“美国制造”这四个字,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广告,代表着质量和信誉。
那时候的美国工人,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拿着高工资,享受着好福利,买车买房跟玩儿似的,轻轻松松就成了中产,眼睛里全是希望。
当时,美国的制造业产值,一度占了全球的四成还多。靠着美元和马歇尔计划,美国货流向全世界,利润又哗哗地流回华尔街,美国再用这些钱去控制世界。多完美的闭环。
但再完美的系统,也怕出岔子。八十年代的两场石油危机,就像两记闷拳,直接把美国给打蒙了。油价一涨,制造业的成本跟着飙,短短几年就翻了三倍。钢铁、汽车这些老大哥,瞬间就没了活路。
资本家跑路了
更要命的是,当时的美国工会势力太大了,工人的工资水涨船高。最夸张的时候,一个美国工人的工资,够付给韩国同行20个人。资本家们都是人精,算盘一打,立马就明白了:想保住利润,只有一个办法——搬家!
于是乎,一场制造业的“大逃亡”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耐克把厂子搬到了人工便宜的东南亚,汽车公司把流水线开到了隔壁的墨西哥。说到底,资本这东西,从来就没有祖国。
在这波浪潮里,苹果的选择最有代表性。1981年,AppleII电脑卖疯了,但成本压力也把公司压得喘不过气。当时的CEO斯卡利脑子一转,冒出了一个想法:为啥不把工厂搬到亚洲去呢?
数据最有说服力。1985年,加州工人的时薪是25美元,而在韩国,只要2美元,在中国,连1美元都不到。这对一个玩命发展的科技公司来说,跟白送的劳动力没啥区别。
那颗溜出果园的苹果
就这么一个决定,不仅开启了苹果的全球化之路,也彻底把全球制造业的牌桌给掀了。等到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深圳、东莞这些地方,一夜之间就成了世界的工厂,让所有人都见识了什么叫“中国速度”。
过去在美国,一个产品从图纸到上架,没两年下不来。可到了亚洲,这个周期被压到了吓人的六个月。苹果尝到了甜头,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他们把芯片生产丢给韩国,屏幕从日本买,摄像头找德国造。最后,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零件,坐着飞机来到中国郑州的富士康,在流水线上走一遭,就变成了你我手里的iPhone。
今天,一部新款iPhone,里面有足足2700个零部件。苹果的187家顶级供应商里,有150家的工厂都开在中国。一部手机拆开看,美国自己生产的零件,连5%都不到。
像面容识别的激光器、玻璃外壳这些关键玩意儿,全是中国造。就连那74颗小到不起眼的螺丝,都得在中国由工人一颗一颗给你拧上去。
拧螺丝都没人干
有人算过一笔账,要是苹果真听话,把生产线全搬回美国,一部iPhone的成本,估计得卖到3500美元。这还只是纸上谈兵,现实只会更打脸。
举个例子,苹果有时候需要一天之内调整生产线,临时调几千个工程师过来。这种事,在中国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但在美国,你想都不敢想。
郑州的富士康,那不是一个工厂,那是一座“手机城”。几十万工人三班倒,24小时不熄灯,厂区里连医院和电视台都有。这种规模和效率,是美国花多少钱、砸多少政策,都复制不来的。
特朗普政府之前费了老鼻子劲,让富士康去威斯康星州建厂,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投资一缩再缩,最后成了一场政治秀,啥正经东西都没造出来。事实证明,让制造业回家,光靠喊口号是没用的。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美国政府为了让制造业回流,心都操碎了。特朗普更是激进,直接掀桌子打贸易战。先是对几百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今年更是把部分关税提到了100%以上。
在他看来,关税高了,进口的东西就贵了,美国自己造的东西不就有优势了吗?企业自然就回来了。商务部长霍华德甚至在电视上画大饼:千万美国人将走进工厂拧螺丝,美国将迎来史上最伟大的就业浪潮!
结果呢?英国《金融时报》一句话就怼了回去:等特朗普搞明白苹果的供应链有多复杂,他就知道这事儿有多扯了。现实也确实如此,贸易战没让工厂回到美国,反而把它们逼去了越南和印度。
中国在美国手机市场的份额是掉了,可空出来的市场,立马被印度给抢了。搞了半天,这场关税大战,最大的赢家居然不是美国。
结语
说到底,美国造不出一台手机,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这几十年来,市场自己选择的结果。美国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抓住了产业链的顶端——芯片、系统、算法,这些最赚钱的“脑力活”。在他们看来,只要“大脑”在自己手里,那些“体力活”给谁干都一样。
然而,制造业是根,创新是魂。当一个国家的根都快没了,它的创新又能走多远?长期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就好像把脖子伸出去让别人掐着。一旦世界局势变了,供应链一断,那个科技王国的子民,可能真就没手机用了。
这个21世纪最大的笑话,现在听着可能还挺乐呵。但等笑声没了,留给美国的,恐怕是一个无比严肃的问题:一个只剩下“大脑”却没有“身体”的巨人,还能在未来的舞台上,站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