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山藏着座兵工厂,3000人造炮弹,如今咋成了养老院?
说真的,有时候翻开历史,你会觉得咱们父辈那一代人,真是有股子神劲儿。上头一句话,就能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六十年代中期就是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岁月,国际上的气氛可不太平,北边儿的“老大哥”翻了脸,南边儿的美帝在越南打得火热,咱们感觉就像是睡在两个炮仗中间。
这种紧绷绷的局势下,一个宏大的构想应运而生,那就是“三线建设”。说白了,就是把咱们重要的工业家底,从沿海这些容易挨打的地方,搬到内陆的山沟沟里去。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于是,一纸令下,无数热血青年打起背包,告别都市的繁华,一头扎进了穷山恶水。
地图上的笔尖,就这么点在了河南西部的伏牛山深处。这地方,山连着山,沟套着沟,自古就是兵家藏龙卧虎之地,用来建秘密兵工厂,那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南召县,一个在地图上都不太起眼的小地方,一下子就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就在南召县城东南方向,一个叫太山庙乡毛庄村的地方,太子山脚下,一夜之间,工程队的号子声就打破了山谷千年的宁静。这里要建的,可不是一般的厂子,而是一个代号为“9623”的绝密单位,对外,它有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国营东风机械厂。
这个厂的来头不小,归当时的第五机械工业部直接管辖。这个“五机部”是干嘛的?专门负责咱们国家的常规兵器,什么大炮、坦克、枪支弹药,都归它操心。9623厂的任务很明确,就是给另一家代号“长江厂”的迫击炮厂,配套生产炮弹。说白了,炮管子是兄弟单位造,往里填的“铁疙瘩”,就从这个山沟里出去。
为了建好这个厂,国家从山西的江阳化工厂调来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熟练工人。从1965年破土动工,到1969年基本建成,短短四年时间,一座现代化的兵工厂就在这荒山野岭里拔地而起。那场面,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完全是靠着人拉肩扛,用算盘和图纸,硬生生在一片空白上创造奇迹。
厂子建成投产后,很快就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七十年代那会儿,咱们国家既要对外援助一些友好兄弟,又要对内加强战备,炮弹的需求量大得惊人。9623厂的生产线几乎是连轴转,机器的轰鸣声昼夜不息。
那时候的厂区,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三千多名职工,加上家属,浩浩荡荡五千多人,把这片山谷塞得满满当-当。生活区、生产区、办公区规划得井井有条。一排排整齐的红砖楼房,在青山绿水间显得格外醒目。学校、医院、电影院、商店、澡堂子,城里人有的,这里一样不缺。
孩子们在厂区子弟学校里念书,下课了就漫山遍野地跑。大人们下班后,可以去俱乐部打打球,或者去文化宫看场电影。逢年过节,厂里还会组织各种文艺汇演,热闹非凡。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9623厂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外面的风风雨雨,似乎都与这片世外桃源无关。
可历史的车轮,从不会为谁停留。时间来到八十年代,外面的世界变了天。曾经的剑拔弩张,逐渐被改革开放的春风所取代。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大规模备战的时代悄然落幕。
对于96223厂这样的军工厂来说,这阵风,吹来的却是刺骨的寒意。军品订单,就像是退潮的海水,一下子就没了踪影。军工厂的番号被取消,那个曾经让他们无比自豪的代号,也只能尘封在记忆里。
为了活下去,厂子开始艰难地“军转民”。造炮弹的手,开始学着去生产民用的液化气钢瓶。可问题是,你一个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厂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成本高昂,怎么跟那些建在城市边上的民营企业竞争?当年为了保密而选择的偏僻,此刻成了捆住手脚的枷锁。
苦苦挣扎了十几年,还是没能扭转颓势。1997年,东风厂和它的老搭档长江厂合并重组,成了“国营长风机械制造总厂”,想着抱团取暖。可惜,积重难返,合并也没能带来奇迹。到了2005年,厂子最终做出了一个无奈而又必然的决定——整体搬迁到南阳市区。
机器被拆走了,技术骨干和年轻职工也跟着搬走了。那一天,山谷里一定很安静,送行的人们望着远去的卡车车队,心里不知是何滋味。他们把青春、汗水,甚至几代人的记忆,都留在了这里。
按理说,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许多三线厂的旧址,要么是断壁残垣,被疯长的野草所吞噬;要么是人去楼空,成了大家口中的“鬼城”。可有意思的是,东风厂的旧址,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很多当年的老职工,在工厂搬迁时,选择了留下。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邻里街坊都是几十年的老伙计,故土难离。他们习惯了山里的清净,也舍不得亲手盖起来的红砖房。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生产区已经彻底荒废,但生活区里,依旧炊烟袅袅,人来人往。
如今你再走进这片厂区,会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那些宿舍楼,或许是后来翻新过,红色的墙体依然鲜亮,完全不像被遗弃的样子。傍晚时分,还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在当年的篮球场上散步、聊天。只是,你再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也看不到年轻人匆忙上下班的身影。整个地方,安静得像一个巨大的养老社区。
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景象。一个曾经为战争而生的秘密兵工厂,在和平年代里,最终成了一群功勋建设者的归宿。他们守着这些老房子,也守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每次看到这样的地方,我心里总有点五味杂陈。这些三线厂,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注定要被时代所遗忘。但那些为之奉献了一生的人,不该被忘记。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故事,就刻在这一砖一瓦之上,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荣耀与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