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打印度队全场才拿5分,但你能想象,居然让对方一个印度球员砍下了13分!”这句话,不是我随便说的,而是真正发生在中国男篮与印度的那场比赛中的事实。你能理解吗?我们的球员,正站在场上,面不改色地看着对手一记记穿越防线,得分如探囊取物一样轻松。
可能你会说:“比赛赢了就行了,细节什么的有那么重要吗?”但打破心态的不是那场大胜,而是这几个“细节”像五味瓶一样,让我不禁想要多深挖一下这场胜利背后的荒谬。
余嘉豪,这个名字本该让我们充满期待。年轻、高大、潜力无限——听起来是吧?比赛一开始,我们还在期待他会从某一刻开始“爆发”。然而,17分钟的上场时间,6投2中,4分,篮下进攻无力,看到他好几次在印度队内线的“泥潭”里摸爬滚打,反倒觉得他更像个带着“菜鸟”标签的新人。在小组赛面对印度队,他没能展示出任何值得骄傲的东西,这会对他后面的表现有多大影响呢?
更让人无言的是高诗岩——他在场上似乎做着一些“心理斗争”,但就是没有办法得到该有的反馈。17分钟5投2中,三分球3投1中,拿到5分。全场唯一一个亮点:一名印度球员在他的面前拿下13分!空接、三分、2+1、上篮——这些得分方式就像是在他面前耍特技,毫无压力。最让人想笑的是,郭士强似乎还给他安排了“大量时间”,似乎是在证明给谁看——“你看,我给了你机会!” 但一切都是白忙活,因为即便你给再多时间,高诗岩就像一部在空挡状态的发动机,根本发挥不了预期的威力。
这场比赛赢得轻松是事实,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不安。余嘉豪和高诗岩——这两位不负责任的表现,真的是我们该寄托未来的希望吗?他们能在更严峻的淘汰赛中扛起责任吗?特别是面对强队时,我真心怀疑他们能不能站得住脚,别说什么“心理建设”,比赛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郭士强究竟是怎么想的?他的用人思路有问题吗?我敢打赌,他当时可能在想:“这几位未来的主力,不得不给他们点机会,反正小组赛对手不强。” 可笑的是,当高诗岩被印度球员狠狠教育时,他的表情就像是比赛中的旁观者,而不是亲自上场的球员。你不能不质疑,郭士强真的对这两位球员的能力充满信心,还是让他们在小组赛里“磨练”一下?如果真的是“磨练”,结果却是:不仅磨砺了经验,还磨掉了自信。
而说到选人,郭士强的“偏爱”到底有没有让我们少看到其他有潜力的球员?我说的不止是余嘉豪和高诗岩,而是是否有一些被“遗忘”了的球员,能够在强队面前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这两个球员的表现无法让人安心,如果郭士强再这样自顾自地按“老本行”指挥,恐怕在下一轮的淘汰赛里,我们又会把“给机会”做成了“送礼”!
让我想起另一个话题:成年人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比赛也没有完美的策划。所有的胜利都得靠自己“拼”出来。而对于余嘉豪和高诗岩来说,光靠这些“机会”可远远不够。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球场上的上场时间,更是打破自己的限制和思维,才算真正踏上顶级的赛场。
你看,在中国男篮与印度队的小组赛后,我不禁反思,我们是不是对“年青力量”的期望过于理想化了?那种“高大、年轻、充满能量”的光环,似乎在很多时候,根本无法转化为真实的竞技表现。年轻球员,除了天赋和身体,似乎还缺少一些必备的“职业精神”,而郭士强,是时候该换个方式去调整自己的用人思路了。
如果我们真的打算在接下来的淘汰赛里继续走下去,我们就不能再依赖“给机会”这种做法。而且,面对更强的对手,我们会不会因为过于依赖某些“偏爱”球员,而导致不必要的失误?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