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的局势中,越南在8座岛礁上昼夜不停地进行填海造岛,菲律宾则守住仁爱礁,破船旁喊打喊叫已有半年之久,而澳大利亚的军舰突然也出现在南海,以此“刷存在感”。这场博弈表面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每方都在悄悄为下一步的“杀招”布置棋局——有人依靠混凝土巩固领土,有人利用破船求生,还有人企图将“防线”推至两千公里外。围绕南海的这场博弈,早已不仅仅是“主权之争”,更是一场关于时间、规则与耐性的较量。
越南在南海的动作显得尤为急迫,仿佛为了弥补过去的空白。2014年,当中国“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进入西沙时,越南国内一度爆发骚乱,但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在自家门口进行开发。十年过去,越南终于找到了反击的方式——填海造岛。
这一次,越南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不仅是单岛突破,而是采取“群狼战术”:在8座岛礁上同时动工,北至南形成一条断续的“弧线”。其中,最北的岛礁距离中国西沙永兴岛仅300公里,而最南的岛礁与南沙永暑礁也相距500公里,明显是在地图上勾画出一条“势力线”。
更为巧妙的是,越南为这些岛礁打上了“民用”的标签,称修建跑道是为了“供运输机起降”,建设港口是为了“渔船避风”,试图通过“民用功能”来弱化“军事占领”的指责。
这种操作方式是不是有些眼熟?与中国当年扩建永暑礁的逻辑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角色发生了调换。越南试图借助混凝土将“占领”转化为“既得”,但它似乎忽略了南海的“脾气”,每年9月的台风季节,三四个台风经常来袭。如果填海的沙土没有及时固化,遇上一场12级台风,之前的努力可能就会付诸东流。
与越南的“主动出击”相比,菲律宾在仁爱礁的处境则显得更加复杂。1999年,菲律宾故意将“马德雷山号”登陆舰坐滩,至今已经严重腐蚀,船体的铁锈几乎覆盖了钢板一半,海浪一打,铁锈如雪花般落下。
如今,菲律宾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拖走破船,就等于放弃仁爱礁,因为这艘破船是菲律宾唯一的“存在感”;若不拖走,驻守的士兵已面临极度困境。中国海警的封锁让补给线几乎寸步难行,从马尼拉湾到仁爱礁的航程,原本4天就能到,现在需要绕路行驶十几天。菲律宾的士兵“每天一顿饭”并非夸张,后勤几乎崩溃,菲律宾媒体也拍到补给船被拦截后,士兵只能依赖罐头和雨水度日。
马科斯政府口头上喊得凶猛,但行动却越来越低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底牌不在军事对抗上,而是在美澳联合演习是否能够将“战场”转移到外交桌面上。然而,澳大利亚的军舰和P-8A反潜机,看似是来支援,实则是为了演练“切断中国的能源通道”,菲律宾不过是个“道具”。
最令人讽刺的是,菲律宾试图通过“破船”来宣示主权,却忽略了国际法根本不承认“坐滩”这种行为。中国海警目前只是“拦截补给”,如果有一天心情不好,以“环保清障”的名义将破船拖走,菲律宾甚至没有时间抗议。
很多人认为澳大利亚介入南海只是“跟着美国走”,但其实事情并不简单。堪培拉真正担忧的,是其“后院”问题——南太平洋岛国近年来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所罗门群岛签署了港口协议,其他国家也在频繁展开警务合作,这让澳大利亚感到“后院着火”。
澳大利亚的担忧是什么?它害怕南海变成第二个“南太”。如果中国在南海站稳脚跟,再加上南太的港口,就会形成一条从巴士海峡到塔斯曼海的“包围弧线”,把澳大利亚困在中间。因此,澳军急于在南海刷存在感,把对华威慑的阵地推到2000公里外。
此次与菲律宾的联合演习表面上是“反潜”“两栖登陆”,但实际上演练的目标是“破坏中国海上能源通道”。P-8A反潜机盯着南海的潜艇,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准备随时封锁航道。澳大利亚的意图是“提前卡位”,但它忘了自己距离南海太远:从达尔文港到仁爱礁有3000多公里,真要出事,等澳舰到达时,恐怕一切都已经结束。
面对越南、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联动”,中国真的会陷入“多线被动”吗?答案可能正好相反。
从地理角度来看,越南在南海的8座岛礁布局中,北端离永兴岛较近,南端则离永暑礁较近。中国如果“先北后南”集中力量切断中间的补给线,那么北段岛礁失去后勤支持,南段失去纵深,越南的“长城计划”就会崩溃;如果“先南后北”,那么仁爱礁的破船随时可能被清理,菲律宾甚至没有反应时间。
更巧妙的是中国最近的“暗棋”——柬埔寨的云壤基地。中柬“金龙”演习刚刚结束,这个基地现在已经能够停靠055型等驱逐舰。从云壤基地出发前往南沙,比从三亚出发节省了20小时航程,相当于为中国在南海增加了一个“快速反应枢纽”。有了永兴岛、永暑礁、云壤基地的“铁三角”,中国能够同时应对越南和菲律宾,甚至无需动用全部主力部队。
如今的南海争端,早已不再是“谁的拳头大”的问题,而是“谁更占理”的较量——国际舆论对“改变现状”的解释权,才是最终的“杀招”。
越南声称填岛是为了民用,但卫星照片清晰显示:跑道旁架设着雷达天线,这哪里是渔船避风港?菲律宾认为破船是驻军必要设施,但一艘破到掉铁锈的船,连士兵的食物都成问题,看起来就像是“非法侵占”。澳大利亚口口声声说要“维护航行自由”,却将军舰开到他国家门口进行演习,明显是“霸权主义”的翻版。
中国现在的策略是“灰色地带”策略:通过海警船而非军舰,通过水炮而非炮弹,封锁补给而不直接登船。这种“不流血施压”看似“慢”,实则在积累“道义优势”——没有冲突,外界就无法利用“中国威胁论”做文章;对方越是激进,越显得心虚。
越南急于在伏季休渔结束前巩固岛礁基础,菲律宾则想趁季风窗口期进行演习。它们将时间视为盟友,却忽略了时间也站在中国一方。只要中国保持耐心,等到台风季摧毁越南未完成的岛礁,等到仁爱礁破船彻底散架,等到美澳演习的热度过去,南海的“终局”自然会到来。
归根结底,仁爱礁不会“全剧终”,南海也不会变成“战场”。真正的赢家是那个能够掌控“时间”和“规则”的玩家。而现在看来,中国手中的牌,显然比越南、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加起来还要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