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电、不用火,大概几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吃上热腾腾的小火锅。”
作为方便面的“高配版”,自热小火锅在2015年左右,凭借方便的定位,吸引众多年轻消费者。
到了2017年的双十一,单一平台就卖出几百万份;在2018 年双十一,全网销量突破 450 万份,同比增长超 2 倍。
2019 到 2021 年,是属于市场需求大爆发时期,分别创造近 8 亿元、9.58 亿、9.92 亿元的营收。
此时,自热锅凭借着“一人食”和“宅”消费概念快速崛起,在高铁站经常能看到很多吃。
并且,在当时的各个综艺节目,包括电视剧、电影里面,都有它的身影出现。
但好景不长,在2022 年,自热锅营收同比下滑近 20%。到2023 年时,当初有多受欢迎,就有多落寞。
现如今,资本已经撤离,高铁站也不见它的出现,从爆火到凉透,自热锅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01
价格太贵
无论是方便面还是自热锅,主要的就是方便食用,不属于正餐,所以说产品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就方便面而言,目前来说畅销售产品的定价基本上都在3-5元之间,个别产品可以不考虑。
但自热锅就完全不同了,便宜的都要十几块钱,稍微好一点的就要二三十块。
等到拆开后就会发现,与方便面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反正都只是用来临时填饱肚子而已。
但这个价格却是方便面的好几倍,并且这样的价格已经是可以吃一顿麻辣烫或者麻辣香锅,甚至是点一份外卖了。
一旦在同一价格区间内有更多的选择时,消费者就会对比,此时自热锅的优势就完全看不出来。
另外,在消费降级的当下,二三十块钱可能是一个人一天的伙食费,用它只买一个吃不饱的自热锅,很多人是不舍得的。
因此,在某项机构做调查时,“价格偏高”是消费者不选择自热火锅的最主要原因。
时间久了,自热锅自然就失去了消费者的心,失去了市场。
.02
价贵还不好吃
二三十块钱的麻辣烫或者麻辣香锅,可以说是能得到多数人的喜欢,并且口味还非常好。
但是,二三十块的自热锅就不是这样了。
因为,自热锅里的冻干肉,口感就像泡面里蔬菜包的肉一样。
“又贵又重口”“吃一次狂喝十杯水”是很多人对自热火锅的一致评价。
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口味不好,其实也很简单的,就是因为食材经过特殊加工和保存的。
打开后,虽然能自加热,但总起的口感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差的。
一旦口口感打动不了消费者,销售自然也就跌下去,产品自然也就凉凉了。
.03
份量少
不要以为,价格高份量主足,自热锅不像方便面那样,有着充足的份量。
自热锅从外包装上看觉得份量非常足,毕竟从外包装的尺寸上来看是很大的,明显要大于桶装方便面的。
但实质上打开包装后就会发现,份量特别的少,只是吃几口就没有了,根本填不饱肚子了。
简单来说,花5块钱买一包方便面,能填饱肚子,甚至是吃不完;但花二三十块钱买一盒自热盒,根本不够吃。
商家在设计产品份量时,就没有从实际去考虑,太扣了,导致消费者非常的不认可。
买完,在食用时,看到这份量就说这明显就是无良商家“套路”做法,以后绝对不会买了。
.04
号称方便,实质一点也不方便
自热锅作为速食,主打的就是像方便面一样的方便。
但实质上,吃过自热火锅后就会发现,其实自热火锅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便捷。
打开自热锅后,要拆开很多的小包装,然后在下面加水,等待几分钟的加热时间,然后才能吃。
相对于方便面来说,这样的操作可以说是十分麻烦了。
此外,作为速食选择,自热火锅吃起来并不方便,不仅要加热十多分钟、拆许多的小包装,吃完还要打扫不少东西。
所以说,号称方便是商家自认为的;实质上不方便,是消费者给出的真实评论。
商家不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产品,自然是得不到用户的认可的。
.05
有安全隐患
自热火锅的加热靠的是自热包,自热包主要含有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等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与水反应时,会迅速产生高温和大量气体。
如果操作不当,如自热包破损或排气孔被堵塞,可能导致气体泄漏和爆炸的风险。
另外,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气,稍有不注意就会烫到手。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带着自热火锅坐高铁,还会引来安检人员“请你把包里的自热火锅拿出来,谢谢”的问候。
产品存在着使用上的安全隐患,用过一次,基本上就不会再用第二次了。
最后来总结一下:
一番尝试后,消费者得出了一个痛的领悟:
吃自热锅,方便不与方便面;口感不如麻辣烫;价格不如点个外卖了;健康不如去菜市场买点菜自己做。
所以说,没人理由去选它。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