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为乌克兰量身定做的和平峰会,却偏偏没有邀请乌克兰。这便是将于8月15日在阿拉斯加举行的美俄峰会面临的尴尬现实。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此的回应直接而有力:任何绕开基辅的协议,不过是废纸一张。
泽连斯基这番掷地有声的表态,发生在8月9日的一场视频讲话中。他高举乌克兰宪法,明确划定了谈判的“宪法红线”。他强调,国家的领土边界不容侵犯,任何个人都无权割让哪怕一寸土地。
这番话直接打脸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在前一天,特朗普还在向记者暗示,与俄罗斯的协议可能涉及“领土交换”,并声称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如今,泽连斯基相当于直接行使了“一票否决权”,让这场美俄主导的和谈岌岌可危。
特朗普的如意算盘与两难处境
特朗普之所以如此急于促成协议,背后有多重考量。首先是国内政治的压力,“结束战争”是他重要的竞选筹码。然而,美国国内对持续援助乌克兰的意愿已经跌至谷底,民调显示支持率仅有22%。
更现实的驱动力,来自经济利益。今年4月,美国与乌克兰刚签署了一份重要的矿产协议,获得了在乌克兰东部开采锂和稀土的权利。该地区掌控着乌克兰七成的矿产资源。
可如今,俄军正在这片矿区发动猛烈攻势。一旦该地区被俄军控制,美国过去三年对乌克兰的巨额援助将彻底“打水漂”。这让特朗普焦躁不安,甚至将最初设定的50天谈判期限,骤然缩短至10天。
但泽连斯基的强硬态度,让特朗普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如果他强行推动领土交换方案,将坐实“背叛盟友”的骂名;可如果就此放弃斡旋,又将暴露其外交上的无能,这对他来说同样是不可接受的失败。
普京的算计:战场施压与外交孤立
与特朗普的焦虑不同,俄罗斯方面则显得游刃有余。普京采取的是一套组合拳,一边在战场上极限施压,一边在外交上拉拢美国、孤立乌克兰。
军事上,俄军在顿涅茨克、扎波罗热等地发动了密集的袭击,仅8月9日一天就高达70次。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持续的猛攻,制造出“乌军必败”的战场态势,削弱乌克兰在谈判桌上的底气。
外交上,俄罗斯同意在阿拉斯加与美国会晤,却对与泽连斯基见面设置了苛刻前提,声称“条件还差得很远”。这种策略,意图将乌克兰排除在核心谈判之外,妄图复制1938年《慕尼黑协定》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旧戏码。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赤裸而直接,正如其公开喊话所言:“你制裁我的能源,我就拿下你的稀土!”通过控制乌克兰东部的矿产资源,俄罗斯不仅能突破西方的资源封锁,还能用战场上的既成事实,逼迫美欧承认其势力范围。
泽连斯基的底气从何而来?
面对美俄两大国的双重压力,泽连斯基为何敢于如此强硬?他的底气并非凭空而来。首先,他身后站着的是坚决不退让的乌克兰民众。民调显示,高达82%的民众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让步。
如果他接受割地求和,将从“抗俄英雄”瞬间沦为“民族罪人”,这是他无法承受的政治和历史代价。他的强硬,实际上是顺应了国内的主流民意。
其次,他抓住了西方盟友的“沉没成本”。过去三年,乌克兰已经获得了超过千亿美元的援助,还取得了欧盟候选国地位和北约的安全承诺。如果西方此刻接受俄罗斯的条件,无异于承认过去三年的巨大投入彻底失败,这将严重损害西方的信誉。
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泽连斯基紧急联系德法等国,呼吁共同抵制美俄之间的交易。德国防长公开批评美国的方案“要求太过分”,而欧盟则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态度,代替乌克兰支付了9套海马斯系统的费用,变相削弱了特朗普“断供威胁”的效力。
结语
面对僵局,白宫官员放出风声,称泽连斯基“可能以某种方式”参与峰会,但特朗普坚持要“先与普京会谈”,这种姿态本身就暴露了其对乌克兰的轻视。可以预见,即使美俄达成某种默契,只要没有乌克兰的签字,这份协议就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短期内,最可能出现的是一种“停火但无协议”的僵局。美俄或许会宣称“和平取得进展”,实际上却是俄军控制东部资源带,乌军退守第聂伯河西岸,而西方援助逐渐减少。各方都能暂时保住面子,但真正的和平依然遥不可及。
当泽连斯基以宪法为盾,向大国间的利益交换说“不”时,他捍卫的不仅仅是乌克兰的领土。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强权或许能一时得逞,但永远无法压垮一个民族不屈的意志。任何脱离了当事方意愿的“解决方案”,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