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中央为何调整“南昌起义”领导人的排序?周总理指出有两个不当之处。
“砰!砰!砰!”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枪声,八一南昌起义正式爆发了,从此也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
1957年8月1日,为了庆祝建军三十周年,解放军报发表了关于“八一起义”的连环画。报社计划撰写一篇纪实文章,以重现那段光辉的历史。这份稿件被呈送给周恩来总理审阅,但当他看到领导人名单时,陷入了深思……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周总理终于放松了眉头,对“南昌起义”领导人的排序提出了两点修改建议。中央收到这些建议后,很快就表示赞同。
名单里有两个地方不太对劲。周总理建议我们修改排名的理由是什么?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无数革命群众和党员倒在反动派的屠刀下,轰轰烈烈的大好革命局面因此被葬送。
为了拯救中国的革命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组织决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用武装斗争对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启了独立领导革命的新阶段。
1927年7月20日,党中央决定在南昌发起武装起义,预计有两万多名国民革命军参与。从25日开始,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在叶挺和贺龙的带领下,从九江、涂家埠等地陆续前往南昌集结。27日,周恩来来到南昌,担任起义准备工作的领导。
8月1日凌晨2点,随着三声信号枪响,起义军开始向南昌城内外的敌人发起猛烈攻击。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拂晓,起义军成功歼灭了3000多名守军,缴获了5000多支枪、70多万发子弹和几门大炮。南昌起义的第一战取得了胜利。
起义胜利后,南昌市的民众聚集在一起,庆祝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议结束后,社会各界的年轻人积极报名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几百人。
然而,因为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再加上我们缺乏足够的战斗经验,在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反攻后,我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并没有获得太多的优势,最终遭遇了失败。但是,这次起义的伟大意义不容忽视,它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英勇奋斗的精神,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
大家都知道,南昌起义有五位主要领导人,不过最初只认定了四位,他们是周恩来、贺龙、叶挺和朱德。而刘伯承元帅最初并没有被列入名单,后来是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求,才把刘伯承的名字加了进去,这是周恩来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总理为什么要在这次南昌起义的关键领导名单中加入刘伯承呢?
刘伯承是一位经历过无数战斗、聪明机智的杰出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一生都在战场上拼搏,立下了许多赫赫战功,是中国军事史上备受尊敬的元帅之一。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南昌起义中,刘伯承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场起义打响了人民军队的第一枪。
在南昌起义之前,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方面没有任何经验。作为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周恩来,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提高起义成功的可能性,周恩来在军事上必须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经过深思熟虑,周恩来最终决定将目光投向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伯承。
那时,刘伯承已经是一名有着16年斗争经验的老革命了,他在川中也是一名著名的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曾担任总指挥,领导并组织了泸顺起义,决心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1927年7月上旬,刘伯承来到武汉。刚到武汉,他的住所门前就来了很多人,其中不乏昔日的老朋友、军政要人,还有蒋介石和汪精卫的代表。当年的《民国日报》也报道过这件事。
刘先生是四川革命军的重要领导人,这次来到四川,肯定会对未来的军事行动有重要的规划。他到达汉口后,各地的同志纷纷前来探望,场面十分热闹。刘先生穿着蓝色的长衫,态度亲切随和……
周恩来听说刘伯承已经到达武汉后,马上召集刘伯承、吴玉章、黄慕颜等人开会,大家在一起交流对当前局势的看法。
不久之后,刘伯承收到了前往南昌协助周恩来发动武装起义的任务。他毫不犹豫地遵从党的指示,立刻出发了。
那个时候,刘伯承的身份还是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的军长。如果贸然离开武汉,肯定会引起国民党高层的注意,很难脱身。为了顺利到达南昌,刘伯承想了一个妙计。他在武汉的《民国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说他生病了,需要请假调养,所有事务暂时交给副军长黄慕颜代理,并且已经得到军委的批准。
消息登载的当天,刘伯承坐上江轮秘密离开了武汉,顺利抵达九江,参与了策划南昌起义。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刘伯承来到第二十军军部,帮助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贺龙制定作战计划。对于贺龙,刘伯承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多年前,他们就曾一起并肩战斗,如今也算是“他乡遇故知”。这次见面,两人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再次携手,心情特别高兴。
两人仔细研究了南昌城里敌人和自己这边的力量对比和兵力分布图。没过多久,经过周密策划,作战方案就制定好了。周恩来看了之后非常满意,接着就问了叶挺的看法。叶挺看得很仔细,看完后没有说话,直接把方案递给了刘伯承。这是刘伯承和叶挺第一次见面,叶挺没说什么,这让刘伯承一时猜不透他对方案的看法,于是就去问周恩来。
周总理一听这话,笑了,说:“伯承同志,你可能还不太了解叶挺同志,他这个人啊,习惯这样,不说话就是同意,没问题!”刘伯承听后,心里的疑问没了,也跟着笑了。
起义作战计划定了以后,周恩来马上召开了军事会议,开始详细布置具体的作战任务。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提前发起了战斗,成功占领了南昌城。刘伯承因为在起义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周恩来等领导的高度认可,被任命为军事参谋团团长,成为中共建军历史上第一位参谋长。
后来周恩来回忆起任命刘伯承为参谋长的事,说:“我指定刘伯承同志来当参谋长,他一开始还谦虚不愿意做,后来我极力劝说,说让他一定要做,这才勉强答应担任参谋长的职务!”
这个参谋团队并不普通,能当上参谋长的人,说明南昌起义中的很多关键作战计划,都是在刘伯承的带领下制定的。
所以,刘伯承被公认为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者,这确实是对他能力的认可。这也是为什么周恩来会在南昌起义的领导者名单中加入刘伯承的名字。
在增加刘伯承的名字时,周恩来还做了一个重要的调整,那就是把贺龙的名字排在朱德的前面,这便是第二个修改意见。
周总理也问了朱德的意见。
朱德被誉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而贺龙则排在第五位。无论是在革命经历还是建国后的地位上,贺龙似乎都“逊色”于朱德。然而,在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名单中,为何周恩来会将贺龙的名字排在朱德前面呢?
原因很简单,朱德在革命资历上确实很高,但在南昌起义的时候,他的职务和地位却在贺龙之后。建国后,在十大元帅中,贺龙排名确实仅在第五位,但是,第一号元帅令却给了贺龙,这就和他在南昌起义中的重大贡献有着很大的关系。
1917年,全国的革命热情非常高涨,贺龙正当壮年,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和同乡的一位热血青年拿着两把菜刀,在县内偷袭士兵,获得了不少武器。就这样,贺龙光荣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很快,在贺龙的带领下,一支百人革命队伍就组建起来了。这支队伍参加了护国运动和北伐战争。
贺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传奇人物之一,他参与过很多大战,见过很多大场面。在加入军队之前,他就跟着孙中山的队伍南征北战。在北伐战争中,他就已经升到了师长的职位,在国军中也是地位很高的大将。
贺龙为人谦逊,性格温和,说话不多。他总是服从大局,默默接受组织的每一次调动,任劳任怨,从不争抢。尽管他话不多,但内心充满了爱国热情。这一点,在南昌起义时就展现出来了。
1927那年,贺龙手握大军,前途一片光明。南昌起义之前,局势非常紧张,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想把贺龙的部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贺龙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不久,汪精卫的心腹就当上了第二十军的参谋长,意图掌控贺龙。唐生智也派人来拉拢贺龙,希望和他“合作”,共同完成“大业”。
那时,蒋介石用高官厚禄吸引贺龙,还承诺给他一个省主席的位置。然而,贺龙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他放弃了这些诱人的条件,坚定地带着队伍加入了当时还处在困难中的我们党。
贺龙曾经坚定地说过:
我贺龙不惧怕任何困难和危险,哪怕刀子架在脖子上,我也要坚定地站在劳苦大众的一边,一起对抗军阀、外国强权和贪官污吏,坚持走革命的道路。
1927年7月,南昌局势复杂,各种势力暗中较量。当时,我党的力量相对薄弱,和其他势力相比显得有些单薄。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贺龙带领他手下的二十军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给组织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那时,周恩来直接去找贺龙,把准备发动起义的计划告诉了贺龙。那时候,贺龙还不是党内的成员,尽管贺龙平时表现得非常支持党,但在事关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周恩来心里还是有点拿不准。这简直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
听完周恩来的话后,贺龙只说了一句话:“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南昌起义的计划一经制定,贺龙就非常支持起义。当时,南昌起义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张国焘却不同意武装起义,还专门从九江赶到南昌进行反抗。贺龙坚持我党的正确主张,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
贺龙回忆起那段日子时提到:“那时,有些人反对武装起义,我们认为他们是机会主义者,当时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观点的。”
在南昌起义之前,贺龙领导的二十军里有1000多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们在起义中表现突出。从军事力量来看,贺龙的二十军共有三个师、六个团,加上直属部队,总兵力接近两万人,占起义总兵力的一半以上,成为党决定南昌起义的重要支柱。
没有这支革命武装队伍,我党就很难举行南昌起义。所以,贺龙在起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回顾朱德老总,他在南昌起义中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当时他的职位是第9军副军长,而贺龙老总则是第20军军长兼起义总指挥,相比之下,朱德的职务略显逊色。
为了体现贺龙同志的重要贡献,周恩来同志特意在南昌起义的名单中,把贺龙的名字放在了朱德同志的前面。对此,朱德同志也欣然接受,没有任何异议。
1957年,周恩来总理对“八一起义”的领导名单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后,最终确定的名单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