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片失效分析:揭开微观缺陷的“显微镜”密码 🔧
切片失效分析是电子器件、材料科学等领域常用的破坏性检测手段(通过切割样品暴露内部结构),用于定位微观缺陷(如裂纹、空洞、污染)并揭示失效机理。以下从原理、流程、案例及解决方案四大维度,为您系统解析这一关键技术!
一、切片分析的核心原理
🔬 “显微解剖”式检测
目标:通过物理切割样品(如芯片、焊接点、封装材料),暴露内部结构,观察缺陷分布与形貌。
关键优势:
直观定位缺陷位置(如金属层断裂、气孔);
结合显微镜(如SEM、OM)分析缺陷形成机理。
二、切片失效分析流程详解
🔧 1. 样品制备与定位
失效定位:通过电测试(如功能测试仪)或非破坏性检测(X-Ray、SAM)初步锁定缺陷区域;
标记切割线:在缺陷周围标注切割路径,避免损伤关键结构。
🔪 2. 精密切割与抛光
切割技术:
低速金刚石刀片切割:减少热应力导致的二次损伤;
聚焦离子束(FIB)切割:纳米级精度,适用于超薄器件(如先进IC)。
抛光处理:使用研磨抛光机(如Lapping Machine)获得平整表面,便于显微观察。
🔬 3. 显微观察与成分分析
光学显微镜(OM):快速观察宏观缺陷(如裂纹、分层);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EDS:
高分辨率成像微观结构;
检测元素成分(如硫污染、金属迁移)。
#失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