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但总有人想在草台班子上演一出先锋话剧,比如马伊琍老师。
最近马老师又出来传道授业解惑了,核心议题是当代婚恋市场的老大难:为啥好姑娘都单着?
这个问题,社会学家能写十篇论文,经济学家能建三百个模型,但马老师用一句话就给出了终极答案:不是姑娘们嫁不出去,而是因为她们太优秀了,以至于当代男性已经不配了。
具体来说,就是现在的男生,不是妈宝就是啃老,缺乏独立精神,原地踏步,而我们女性呢,永远在自我进步,自我迭代,跑步进入下一个版本。
所以,姑娘们,你们单身,不是你们的问题,是这个版本的男性玩家,数值太低,带不动你们这群高玩。
这话一出,就像往一个全是程序员的游泳池里扔了一块烤面包,全网的CPU都烧了。
无数男同胞感觉自己正在工位上拧螺丝,或者在深夜跑滴滴,突然就被天外飞来的一口黑锅给盖住了,锅盖上还刻着四个大字:你不配。
而许多单身女性则如闻天启,感觉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把这条语录打印下来贴在床头,每天默念三遍:我单身,是因为我牛逼。
我们先别急着站队,也别急着去理解文章或者心疼文章,那都是情绪。
我们要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商业逻辑解构情感八卦。
马老师的这套理论,本质上不是社会学观察,而是一次精准的、教科书级别的“用户画像”与“市场定位”操作。
她这套话术的目标用户是谁?
是那些在一二线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独立,在职场上杀伐果断,但在情感世界里屡屡碰壁的都市女性。
她们的痛点是什么?
是“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这么优秀,却得不到世俗意义上的幸福?”
这是一个巨大的、充满了焦虑与不甘的市场。
马老师做的,就是给这个市场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情绪解决方案”。
她没有说“你要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也没有说“你要降低标准去寻找兼容”,这些都是逆人性的,是爹味说教,卖不出去。
她说的是:“不是你的错,是世界错了。你不是产品有问题,是市场配不上你这款顶配产品。”
你看,这是多么伟大的商业模式。
它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的“终极按摩”。它把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导致的社会现象,简化成了一个单一的、能让人爽的归因:你太强,他太弱。
这套逻辑,直接把用户的“沉没成本”(多年的努力、奋斗、自我提升)全部转化为了“品牌资产”(看,这就是你单身的理由,是你优秀的勋章)。
用户听完,醍醐灌顶,大呼“姐姐懂我”,然后含泪转发,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社交裂变。
至于那些被AOE扫射到的男性,他们是不是真的都是妈宝男?是不是真的都在原地踏步?
不重要。
在任何商业模式里,非目标用户的感受,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运营成本。
你见过哪个奢侈品包包的广告,会去考虑那些买不起它的人的心情吗?
这套理论的危险之处在于,它用一个看似“女权”的爽文外壳,包装了一个“精致利己”的内核。
它鼓励的不是真正的独立与强大,而是一种悬浮于现实之上的自我催眠。
真正的强大,是正视现实的复杂性,是明白亲密关系是一场需要经营、妥协、甚至运气的双人舞,而不是一场单方面的“向下兼容”或者“扶贫”。
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男人配不上”,就像打游戏输了,永远都怪网速不行、键盘不好、队友是猪。怎么说呢,就很离谱。
这种甩锅式的自我安慰,短期内或许能让你心情愉悦,长期来看,只会让你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越陷越深,最终错过所有真实的可能性。
毕竟,生活不是偶像剧,霸道总裁不会开着玛莎拉蒂来拯救你,他可能正堵在路上,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思考着下个月的房贷。
大家都是在泥泞里打滚的普通人,谁又比谁高贵呢?
如果说“优秀论”还只是马老师在商业模式上的小试牛刀,那她关于母女关系的“雌竞”论,则直接把这出先锋话剧推向了荒诞主义的高潮。
在一次发布会上,她说母女关系是最棘手的,因为明明彼此关爱,却又会“暗中较劲”,这就是典型的“雌竞”。
(写到这里我蚌埠住了)
“雌竞”,这个源于动物世界,带着浓郁荷尔蒙和生存斗争气息的词,被她轻飘飘地安在了母女关系上。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脑回路?
是担心女儿抢了你的项目方案,还是担心女儿在公司年会上比你更会给领导敬酒?
把母女关系直接快进到了甄嬛传大结局,这已经不是社会学问题了,这是物种学问题。
健康的母女关系,应该是战友,是港湾,是“我永远是你最后的退路”。
但在马老师的宇宙里,妈妈和女儿成了同一个赛道上的竞争对手,每天都在比拼KPI,看谁的“市场估值”更高。
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极度的自我中心和安全感缺失。
她似乎永远活在聚光灯下,习惯了将一切关系都量化为“价值”和“竞争”。
她的人生剧本里,没有配角,所有人都是潜在的对手,哪怕是自己的女儿。
从“且行且珍惜”的隐忍大女主,到“爱无对错”的哲学导师,再到如今的“男性配不上”和“母女雌竞”论。
你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马伊لي老师一直在构建和迭代自己的“人设”产品。
早期的“原谅教主”人设,吃尽了时代对“贤妻”的同情红利。
后来的“独立女性”人设,精准地卡住了社会情绪的脉搏,收割了一大波事业粉。
现在,她试图再次升级,成为都市女性的“精神领袖”,一个定义婚恋标准、解读两性关系的KOL。
她成功了,她独立了她成了自己的女王。
但问题是,当一个人的表达,完全服务于自己的人设时,这种表达往往会脱离群众,走向极端。
因为温和、中立的观点,是没有流量的。
你必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必须抛出一个个暴论,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炸出一点点水花。
说到底,这不还是在推销她那套“大女主”牌内容付费产品吗?连亲情都要拉来当推广素材。
所以,我们真的不必为文章感到委屈,也不必为马伊琍感到愤怒。
他们早就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丈夫和妻子了。
他们都是演员,无论是在戏里,还是在戏外。
他们都在上演自己的剧本,我们只是付费(通过注意力)观看的观众。
而马伊琍老师,无疑是一个更懂得如何给自己加戏,如何掌控舆论版本答案的顶级玩家。
她不是在输出价值观,她是在进行一场盛大的、以生活为舞台的行为艺术。
而我们,只需要搬好小板凳,吃好自己的瓜。
毕竟,明天还要上班,不是吗?
比起思考配不配得上谁,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个月的KPI,还差多少。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