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温州7岁男孩上补习班坠楼殒命,网友追问:是谁把童年的孩子逼上了14楼的窗台?

点击次数:148 耀世娱乐介绍 发布日期:2025-08-18 12:49:10
7月26日傍晚,浙江温州鹿城区一栋高楼的14层,7岁的曾虹博刚刚坐进“小黑屋”补习班的第二堂课,便从一扇违规开启的窗户坠下。 十一天过去,涉事老师仍不露面,家长哭到失声: “我42岁才生的小儿子,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世界,就被作文课带走了。”

7月26日傍晚,浙江温州鹿城区一栋高楼的14层,7岁的曾虹博刚刚坐进“小黑屋”补习班的第二堂课,便从一扇违规开启的窗户坠下。

十一天过去,涉事老师仍不露面,家长哭到失声:

“我42岁才生的小儿子,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世界,就被作文课带走了。”

曾虹博今年9月即将升入小学二年级,父母经人介绍,花费1800元为他报名了这个为期5周、每周两次课的语文写作培训班。然而,谁也没想到,仅仅上了一周课,就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事发当晚8时26分许,曾虹博的母亲像往常一样前往补习班接孩子,却在一楼听到了有人坠楼的噩耗。当她赶到楼下,看到的是躺在绿化带中奄奄一息的儿子,而此时,涉事的曹姓退休教师却不见踪影......

据了解,孩子是从补习班内侧一个隐蔽的小房间窗户坠落的,而家长每次接送时都被禁止入内,根本无法发现这个隐藏的安全隐患。小房间的窗户当时开着,且未安装安全护栏,窗帘还拉着,这无疑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当“补课”两个字需要以生命为注脚,我们不得不问:是谁把7岁孩子的童年逼上了14楼的窗台?

45厘米窗缝:逼仄的教室,关不住7岁的好奇

警方测量显示,坠落处窗台离地仅90厘米,窗扇开启净宽45厘米,且无护栏。

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可开启扇不得大于30厘米,低于90厘米必须加装护栏。

两道红线同时失守,孩子的好奇与生命一起被“缺口”吞噬。

可更令人心惊的是——补习班藏在居民楼14层,客厅改成教室,最里侧用木门隔出“小黑屋”,灯光昏暗、窗帘半掩;家长被明令“不得入内”,只能隔着防盗门把孩子递进去;

事发时,曹老师与另外3名学生在客厅,曾虹博和另外2个孩子被单独留在“小黑屋”,无人看护。

一个违规的窗,一间刻意隐藏的房,把7岁的童年硬生生关进了危险。

“7岁补写作”是一场集体幻觉

曾虹博的母亲说:“别人都在补,我们不补就落后了。”

一句话,揭开了暑期作文班的真相:贩卖焦虑。

数据:温州鹿城区教育局通报,2024年暑期117家持牌机构里,语文写作班报名量第一;可真正持证的仅31家,其余全是“住家小班”。

专家:7岁儿童尚处“具体运算阶段”早期,最需要的是观察、体验、表达,而非套路化写作。提前灌输模板,只会扼杀表达欲。

现实:1800元/5周,每周两次课,折合180元/小时,比正规机构贵50%。

高价≠高质,只等于家长“花钱买安心”。

孩子补的是作文,机构补的是钱包,家长补的是焦虑。

可真正该补的,是孩子的童年。

大自然才是最好的作文老师

7岁,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年纪:

——雨后的蜗牛为什么背着重重的壳?

傍晚的蜻蜓为什么飞得比燕子低?

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飘向哪里?......

这些不需要PPT,更不需要180元/小时。

只要一条小河、一块草地、一场夏雨,就能让孩子写出最动人的句子:

“蜗牛的壳像一座会走路的房子,它说慢点没关系,家永远在背上。”

——这是温州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带孩子在户外上了一堂“自然写作课”后,7岁女孩写下的句子。

没有模板,却比任何范文都鲜活。

把童年还给大自然,把作文还给生活。

否则,我们只是在用试卷丈量天空,用分数囚禁蝴蝶。

是谁把童年逼上了14楼?

当14楼的冷风灌进那扇没有护栏的窗,7岁的曾虹博像一片还未长成的叶子,被卷出了夏天。

消息冲上热搜后,网友的质问排山倒海——#谁把孩子的童年逼上了14楼?#这一话题在微博阅读量 8.7 亿、讨论 62 万条,真实留言字字带血。

1.@橙子汽水:

“七岁补作文?我七岁还在田里抓蝌蚪,回来写‘蝌蚪像会游泳的逗号’,被老师当范文读。大自然才是最大的语文老师!”

2.@泽拉图:

“每次接孩子只能到门口,说是怕家长打扰。现在想想,这规矩本身就是在为危险打掩护。”

3.@小荷才露尖尖角(IP:浙江):

“我就是鹿城的,这个曹老师退休前确实是‘名校’骨干,家长才挤破头。名校光环+退休身份=监管盲区,悲剧早就写好剧本。”

4.@学法的阿木:

“刑法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3–7年跑不了;但别忘了,违规住改商、房屋隐患、物业失察,都可能承担连带赔偿。希望警方一个都别放过。”

5.@42岁才当妈:

“看哭了。同为高龄妈妈,我懂那种拿命换来的宝贝,一节课没上完就没了的痛。愿天堂没有作文模板。”

一条条评论,把“追问”顶成了“追责”。

谁该为悲剧担责?

于是,我们顺着网友的呐喊,继续往下扒:

——是谁把孩子的童年逼上了14楼? ——网友追问之后,该谁出面给答案?

(一)14楼的“隐形课堂”:不是秘密,是默许

“住家补课”在温州鹿城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极目新闻记者实地走访湖萃湾小区,同一栋楼就有3户“退休教师小班”,门口无招牌,电梯里却贴满了“名师作文”“一对六精品”小广告。

物业工作人员坦言:“知道是补课,但人家说是亲戚朋友来家里玩,我们也不好敲门。”

当“默许”成了潜规则,14楼的窗台就不再只是建筑隐患,而是系统漏洞的缩影。

(二)“不让进门”的托词:一句“为你好”切断了最后防线。

记者在业主群发放匿名问卷,回收127份有效回复:

– 83%的家长表示“被提醒过不要进教室”;

– 其中54%的家长“担心不遵守规矩会被退课”。

一位妈妈留言:“我们也想进去看看,可老师一句话‘别打扰孩子专注’就让我们止步。

现在想想,这是我们亲手把孩子的命交到别人手里。”

网友@泽拉图的留言被点赞15万次:“‘家长止步’不是教育礼仪,是风险隔离。”

(三)评论区集体甩出“童年清单”,作文“到底该不该补”?

网友用亲身经历投票:

@风与夏目:

“我娃二年级,每周一篇‘我的植物朋友’,我们真·去公园数花瓣,回来看图写话,老师夸观察细致。”

@田鼠的夏天:

“把童年关进小黑屋,换来的是套路化的‘好词好句’;把童年放进田野,换来的是独一无二的感受力。”

连《人民日报》客户端也转载了网友自制的一张对比图——

左边:7岁男孩在补习班写作文《快乐的周末》,内容“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了很多东西我很开心”;

右边:7岁女孩在乡下奶奶家写同一题目:“我和萤火虫交换了暗号,它们答应只在我梦里点灯。”

配文只有一句:大自然免费,却价值千金。

(四)网友的“@”名单越拉越长

在#谁把孩子的童年逼上了14楼#话题下,网友手动@了多家部门,评论句句带刀:

– “@住建 14楼45厘米无护栏开窗,验收是怎么过的?”

– “@教育 退休教师住家补课,备案为零,平时真的不知道?”

– “@物业 住改商+群租+消防隐患,巡逻记录敢不敢公开?”

– “@全国家长 别再拿‘别人都在补’当借口,孩子的命只有一次!”

有律师博主 发布长文解析:

曹某某:已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刑事立案只是时间问题;房东:若知情仍出租用于经营,承担《民法典》第1253条物件损害连带责任,预估30%

3. 物业:未履行巡查劝阻义务,行政处罚+补充赔偿20%–30%;

4. 教育局、街道:如被认定长期放任,将面临行政问责。

网友留言:“追责不是为了让谁倾家荡产,而是让下一个7岁还能在草地上打滚,而不是在14楼坠落。”

【尾声】

把童年还给风,还给雨,还给会发光的萤火虫曾虹博的妈妈在抖音最后一条视频里,放出了儿子去年春天的影像:

小男孩举着蒲公英,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快看,下雪了!”——那是他最后一次无忧无虑地笑。

屏幕外,42岁的母亲哽咽:“如果那天我坚持带他去看真正的蒲公英,而不是去补作文,他是不是就不会躺在14楼下面?”

我们无法替她回答“如果”。

但我们可以替下一个7岁回答“以后”——请把童年还给风,还给雨,还给会发光的萤火虫;

请把作文题目还给生活,把周末还给草地;

请把14楼的窗台,永远留给风,而不是孩子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