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什么事啊,大晚上的刷手机,又看到惠英红老师抱怨北京冷。说句实话,这消息突然跳出来,我手里的水杯差点没拿稳,心想这又怎么了。
北京冬天冷这事,是常识吧。作为北方人,我从小到大就没觉得冬天不冷过,这有啥好说的。
每年一到冬天,总有那么几个人,从南方过来,或者从其他不那么冷的地方过来,就嚷嚷着北京怎么这么冷,然后发个微博感叹一下。不是说不能感叹,这不就跟说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一样吗,有点多余了。
惠英红老师是资深演员,这我是知道的。她演的戏,说实话,一部没落,尤其是一些香港电影,那演技,真不是盖的。
1982年,她凭借《长辈》获得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个记录够硬核吧。那会儿她才多大点,22岁,想想现在的年轻人,还在摸爬滚打呢。
那个时代的女演员,可不像随便拍个广告,露个脸就能大红大紫。她们是实打实地拼出来的。
就拿拍打戏来说吧,我看过一些资料,那真的是拳拳到肉,没有替身,没有威亚特效,全靠自己硬扛。惠英红老师的戏里,那些打斗场面,很多都是自己亲自上阵的。
她当年为了拍戏,膝盖受过伤,骨头也断过,这些都是有报道的。像《霸王花》系列,里面很多动作戏都是高难度,我看她完成得行云流水,根本看不出受过伤。
这股子韧劲,真是让人佩服。所以当看到她抱怨北京冷的时候,我心里就有点嘀咕。
她经历过那么多风风雨雨,那么艰苦的拍摄环境都扛过来了,北京的冬天再冷,难道还能比那些拍打戏的苦更难熬吗?难道比那些为了生计在零下几十度跑外卖的,在建筑工地搬砖的,或者凌晨四五点起来扫大街的更难熬吗?
我不是杠精,只是觉得,大家都是成年人,都见过世面,北京的冬天不就这样吗?我前几天跟朋友聊天,他说他上周去东北出差,零下二十多度,那才是真冷。
他回来就跟我说,手套帽子围巾一个都不能少,出门就跟穿了个盔甲一样,还跟我比划,冻得耳朵都快掉了,鼻涕都给冻住了。
跟那个比起来,北京这零下几度十度,真的不算什么。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适应能力,这个我承认。
但是,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有些话真的不需要这么直白地发出来,显得有点……怎么说呢,就是有点“凡尔赛”的感觉,让人看着有点别扭。
尤其现在经济都不太好,很多人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大家都在努力过日子,看见明星抱怨这种小事,就容易产生一种“何不食肉糜”的疏离感。
想想那些为了生计,大冬天在外面摆摊的,送快递的,他们的辛苦,可不是一句“好冷啊”能概括的。他们是真真实实地在跟寒冷,跟生活搏斗。
这种时候,明星稍微有点不接地气的言论,就特别容易被放大,被过度解读。其实想想,明星也是人,也会有情绪,也会觉得冷,这很正常。
只是他们有影响力,一句话发出去,那关注度可比我们发朋友圈高多了。所以,说话做事,还是得稍微注意一下场合和分寸。
这个社会对明星的要求,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大家希望他们是完美的,是正能量的化身,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一旦他们有一点点不符合大众期待的地方,就会立刻被揪出来,放大,然后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甚至是争议。这或许就是作为公众人物的代价吧。
这就像我刚看完一个比赛,明明觉得自己队踢得挺好,结果硬生生被裁判判输了,心里那股气啊,真是无处发泄。
这事也一样,不是说惠英红老师不能发,而是觉得,这种情绪表达,可能需要更巧妙一点,或者说,换个更合适的场合。
北京的冬天就是这样,风大,干燥,冷得有点刺骨。这我们都知道。
那下次,是不是又要有人说,南方下雨太多了,衣服都晒不干,好烦啊?这种天气吐槽,真是年年有,岁岁多,听着都快习惯了。
只是,我期待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看到的,更多是那种超越个人感受的豁达和对生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抱怨。这或许是我对他们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吧。
哎,刷个热搜都能刷出点感慨来,我也是服了自己了。行了,就到这吧,这天儿是真冷。
你说,就这天气,要是有个火锅,那该多美?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