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这眉毛,多精神!”韩大娘照着镜子乐呵呵地说。可刚一高兴完,手机上的养老保险认证却死活通不过。9月初,太原社区的社保员小石登门服务,这才让69岁的韩大娘松了口气。但围绕老年人变美和智能系统之间的“误会”,还真不止她一个。
“大姐,你这眉毛咋比身份证上粗一圈?”
“唉呀,人老了也得拾掇拾掇自己不是?可谁想到,这点小变化居然成了拦路虎!”
类似故事还发生在63岁的陈阿姨身上,她做完医美项目后,也被刷脸系统挡在门外——养老金发放差点出岔子。到底是科技太死板,还是我们对银发族的生活需求想当然?一句话:变美权利和数字化便利能不能“两全其美”?
养老认证卡壳,美丽与科技为何互相为难
眼下,“智慧养老”“无接触服务”已经成了各地社区的新常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占总人口21.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面对如此庞大的银发群体,各种生物识别、远程办理、AI辅助纷纷上线,看似方便快捷,但细节处却暗藏玄机。
像韩大娘这样因文眉而被刷脸系统拒之门外,并非个例。据民政部白皮书披露,每年有约7%的老人因面部特征变化导致线上身份核验失败,其中60%以上集中在65岁以上女性。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算法依赖的是身份证照片里那个素面朝天的你,可现实中,不少长者爱打扮、爱美容,有时连头型都换个新花样,更别提微整形或纹绣等项目。
技术本意是为大家省事儿,但当它过于刻板,把人当作数据模板,一旦遇到真实生活里的“小惊喜”,就容易犯迷糊。这不禁让人想起78岁李伯家那次浴室防滑改造,本来图安全,却因为台阶高度没算准,让他天天跳广场舞练出来的小腿肚子又派上用场——适老化不是喊口号,而是真得琢磨细节!
人工干预补漏洞,“温度感”不能靠机器替代
好在咱们基层社保员够细心。有问题找社区,大妈们只要一个电话,小石、小王这些年轻同志就会带着设备跑到家里来。“阿姨您张嘴笑一下……再歪头试试……”现场手动多角度采集,总算帮忙完成验证。这种耐心与责任心,是任何AI程序暂时替代不了的人情味儿。
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在数字社会转型期,每10位老人中有3位遭遇过类似信息障碍(2025年数据),而人工协助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兜底力量。不仅如此,当陈阿姨因为医美改变无法通过任何平台验证时,社保员甚至帮她重新办证件、补材料,全流程陪同,让养老金顺利到账。一套流程下来,比银行VIP客户还贴心周到!
但反过来看,我们是不是该问问自己:既然知道很多老人热衷于追求精致生活,为啥智能系统不能早点升级优化,把容貌微调纳入正常误差范围?如果把每一次人工介入都视作特殊情况,那整个智慧养老体系离真正普惠还有多远?
适应时代需求,让技术更懂银发人生
其实,无论是浴室扶手装在哪边合适,还是AI刷脸能否认出戴假睫毛的大妈,说到底都是同一个道理——产品设计要以人为本。《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明确提出,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长者的实际需要,而不仅仅满足最低标准。今年国家统计局核准数据显示,仅山西省一年内涉及身份核验失败需线下处理案例超1.2万起,其中八成涉及女性美容相关操作,可见现行规则确实亟待调整完善。
不少专家建议,应加快推进多模态身份认证,比如指纹+声纹+动态视频三重保障;同时定期开放个人信息更新渠道,只需上传近期照片即可同步后台模型。而对于不会用手机、不敢折腾APP的大爷大妈,还应继续保持传统窗口和线下服务双轨并行,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越便捷越孤独”的尴尬局面。
谁说变漂亮只能留给年轻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信与体面晚年。如果我们的社会连这一点包容都做不到,再先进的黑科技也只是冷冰冰的数据罢了。所以啊,与其纠结于机器是否足够聪明,不如先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足够耐心去理解身边那些努力活出精彩人生的普通老人呢?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未来‘刷脸’还能拦住几颗爱漂亮的大妈之心吗?如果你的父母遇到这种事,你希望怎么解决?”对此你怎么看?
#百家号银发科技#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联词条: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