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曾经被称为“月光族”或者“剁手党”的年轻人,现在居然变成了精明理财的“省钱高手”?
当老一辈还在排队等打折时,这代年轻人已经开始动脑筋,用二手捡漏、共享经济、蹭老旧消费这些招数,玩得不亦乐乎。就算是家里那位最会精打细算的老妈,也忍不住惊讶得合不拢嘴。
这真的是单纯的“抠门”吗?为何他们宁愿逛二手市场,也不追名牌;拼老年团,也不爱去网红店?
从剁手党到算盘精
根据电商平台的数据,25到35岁的用户群体中,二手交易的数量在这两年里涨了217%。
当年排队买限量球鞋的年轻人,现在更喜欢在二手群里“捡漏”。一位经验丰富的代购发现,自己的客户逐步由抢购海外奢侈品变成了购买免税店的临期护肤品。
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一批新兴的“生活高手”也应运而生,他们巧妙地想出各种省钱小妙招,比如用“盘子架”代替贵得离谱的收纳盒,甚至还研究出在超市快关门时抢打折食品的最佳路线。
背后呢,是年轻一代对消费主义的重新思索,他们逐渐产生疑问:何必把半个月的工资都用在鞋子上?为何在网红餐厅排那么久只为了留个影?
不仅如此,这帮年轻白领的聊天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是什么最新手机,而是变成了怎么在二手平台上挑到最划算的办公用品。
这种想法一变,导致以前那种在商场里逛快时尚品牌的人变少了,反倒是二手奢侈品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除了二手货之外,黄金也成了年轻人关心的焦点,前几年人们结婚时买的钻戒如今已经贬值了60%,而同期黄金的价格却涨了35%。
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18到35岁的年轻群体在黄金上的花费比例达到了42%,这是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如今,人们出门的代步方式很多,汽车挺常见的。以前买车主要还图个面子,彰显一下身份,但现在呢,新车刚买回来头一年就会掉个30%的价。而比起买车,租车的花费要便宜得多,费用大概只占购车款的15%。
蹭老、共享、捡垃圾
不过,最搞笑的还得数那些“蹭老族”的年轻人了。他们会准时出现在社区的老人活动中心,可不是来看望长辈的,而是去参加那些收费很低、课程折扣很大的兴趣班。
据某旅行社“夕阳红”专线数据显示,今年暑假期间,90后游客的数量比去年同期猛增了240%。
在北京望京地区,一家叫“小时光”的共享厨房,变成了附近上班族的心头好。只需30元,便能用上专业厨具一小时,省下外卖费用的四成左右。
创始人说,85%的会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做的菜,省钱打卡变成了一种新潮的社交方式。
在婚纱租赁这个行业里,最顶级的共享模式出现了,2023年的市场规模预计会超过100亿元,而其中有70%的消费者是追求性价比的95后年轻人。
“捡垃圾”的风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正名潮,逐渐被人们认可为一种积极的行动。
这种叫“stooping”的生活方式,在小红书上已经有超过50万篇笔记,相关的话题阅读量也突破了3亿次。
据环保组织的估算,假如每个城市的家庭每个月少买一件新产品,全年起来,整个国家的碳排放就能减少1200万吨。
新的鄙视链诞生了
在陆家嘴某投行的午休时分,身穿西装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手里的手机屏幕上不是股票行情,而是拼多多的砍价链接。
如今,“帮我砍一刀”已经变成了打招呼的常用语,取代了过去的“最近买了啥”,这事儿挺有意思。它反映出年轻人群中一个趋势:炫耀买买买变成了炫耀省省省。
据小红书上的数据显示,贴有“省钱挑战”标签的帖子互动数是“开箱测评”的3.2倍,其中最火的“月消费1500元生存指南”已经收获了12万收藏。
新兴的社交货币流通,为一种别具特色的价值评判体系提供了土壤。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内部论坛上,员工们自发搞起了“薅羊毛段位赛”,比拼谁能用最繁复的优惠券组合,买到最实惠的外卖。
那名取得“铂金羊毛客”称号的程序员的省钱秘籍,被整理成了公司内部的分享资料,结果点击量超过了全年工作报告。
这种价值观的变化正在改变人际关系,周末聚会的时候,95后更喜欢请朋友到家里,体验自己翻新过的二手家具,而不是去那些人均消费300元的网红餐厅打卡。
据相亲平台显示,资料里写“擅长理财”的人配对成功的几率提升了27%,反而那些炫耀奢侈品的用户,接到私信的次数下降了43%。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